专家激辩就业和社保的“跷跷板”效应
劳动者几岁退休,这是一项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论者提出可以靠提前退休来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专家从确保养老金安全的角度主张延迟退休。
是站在长期利益还是短期效果,是选择微观立场还是宏观角度,得出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四位专家,以呈现有关退休年龄的政策辩论。
甲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
鼓励提前退休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岗位需求不足,当前可以考虑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自然减员的速度,以吸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
从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高,加之知识更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增加高学历年轻人才。在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的形势之下,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用较高学历的大学生来替换目前较低学历的在职人员。
与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相背离的是,国有单位近年来自然减员速度下降很慢,以机关事业单位来看,每年只退休100多万人。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需求急剧下降,这迫使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有单位的自然减员速度,或者采取激励性政策让在职职工提前退休是可以考虑选择的制度,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岗位稀缺问题。
提前退休并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对所有单位用人都适合。我认为应该以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为主,由国家制定激励性政策,一方面提高养老待遇激励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另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多招大学生。
我们最近的研究还发现,55岁以上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近5年来有明显上升,这说明中国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相比偏低。这部分人退休之后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就业。所以与加快自然减员相配套的是必须进一步提高养老金待遇。
当然提前退休也是有成本的。因为提前退休的职工没有达到国家法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所以用人单位需要负担这个时间差之内的生活费用。
通过提高自然减员的速度,通过激励性政策,让一部分劳动力退出市场,这也是民生开支。这种开支投资于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用人单位的效率。所以政府也应该对此承担一部分补偿费用,其实这部分钱并不需要很多,但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社保和就业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从欧洲的经验来看,社保经常阻碍就业。研究社保的人从预期寿命延长以及基金平衡的角度会主张延长退休年龄,这是有道理的,也符合国际趋势。但从长期战略选择来看,还是应该就业优先,如果没有就业,社保就成为无源之水。
当前重要的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配置好,以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如果经济能够高速增长,社保就不是问题。关键是怕经济增长放缓,像欧洲和美国那样,社保基金的压力就会很大。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社保而社保,而是要通过解决就业来为社保提供远远不断的财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