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增长应与通货膨胀挂钩
“在职公务员也要交养老金,是不是会增加财政压力?”“将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是不是会少了?”“养老金"并轨"是不是会引发提前退休潮?”……消息传出后,不同人群站在各自角度的解读,也为贯彻落实好这次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养老金应体现公平
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一项有关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的调查显示,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每月200元,最高10000元,最高相差近50倍。只有17%的人认为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满足生活需要,近40%的人认为养老金过少,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有36.4%的人认为,与周围人相比,自己感觉领到的养老金不公平。在这之中,公平感最差的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者。公平感最好的人群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者,有80%的人认为公平。
为什么“公平感最好的人群”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众所周知,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相差悬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可以拿到在职工资的80%至90%,而企业职工退休后只能拿到在职工资的40%至60%。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表示,以前企业和职工必须同时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除上海等个别地区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时个人却不用缴养老保险,退休后直接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计发养老金的办法不同,造成了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比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要高得多。
统筹与账户相结合
按照此次公布的文件精神,养老金改革涉及全国所有按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近4000万的“体制内人员”将从吃财政饭转变为缴养老金,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有专家表示,文件中的“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实就是确定了统账结合的结构,这个标准也与城镇职工缴费结构完全一样。
那么,在养老金“并轨”后,公众舆论肯定又会聚焦到一个新问题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钱到底是由谁来出?按文件的要求,今后体制内人员的养老保险将转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桂世勋教授提出,“并轨”后应体现“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应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实行“个人两项缴费”,对“中人”构建“过渡性退休补贴与职业年金消长互补机制”,这也是增加公平性的关键。“个人两项缴费”即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既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又缴纳职业年金保险费。“过渡性退休补贴与职业年金消长互补机制”将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收入,除基本养老金支出外的部分,补充到养老金中。
建养老金增长规则
对于养老金“并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我退休后的养老金会不会少了”?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养老金“并轨”并非简单地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在“并轨”过程中,完善企业养老金制度也很有必要。广大民众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企业养老金水平太低。现在企业养老金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老金的增长缺乏稳定的机制。事实上,退休第一年的养老金替代率并不低,平均在55%左右,与很多国家比是较高的,但之后的增长具有随意性,这两年涨得较多,那些退休较早的人养老金涨得较少。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并贯彻养老金增长规则,例如与通货膨胀挂钩,或与通货膨胀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挂钩。这应该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
封进说,改革还存在方案设计层面的复杂性,养老金并轨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养老金改革会影响退休后几十年的收入,通常会采用过渡期方案,逐步降低替代率。养老待遇改革不可避免会引发提前退休潮,一些临近退休年龄的人会寻找适当的理由提前退休,如健康原因。也可能引起人员流失,尤其是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因而,设计一个合适的过渡期方案是保证改革平稳顺利推进的关键。按照上世纪90年代企业养老金改革的方案,1997年后参加工作的人为新人,他们完全采用新政策,新旧制度交替完成要花30年左右的时间。参照这个思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的下降也将缓慢完成。